無所畏懼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ú suǒ wèi jù
基本解釋畏懼:害怕。沒有什么可害怕的。形容什么也不怕。
出處《魏書 董紹傳》:“此是紹之壯辭,云巴人勁勇,見敵無所畏懼,非實瞎也。”
無所畏懼的典故
南北朝時期,北魏發生內亂,董紹上書希望能統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將叛軍消滅,肅宗看了奏折問太監徐紹巴人是否瞎眼,徐紹對肅宗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,說巴人非常驍勇兇悍,見了敵人無所畏懼,奮勇 敵。肅宗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平叛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無所畏懼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疚心疾首 | 唐 崔鍔《內寺伯朱夫人趙氏合袝志》:“以嗣子奉命雞林,三歲然復,疚心疾首,亦時禮念,冥期佑助。” |
自我批評 | 鄧小平《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》:“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,還要有批評的精神。” |
匡亂反正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太史公自序》:“仲尼悼禮廢樂崩,追修經術,以達王道,匡亂世反之于正。” |
心灰意冷 | 清 梁啟超《湖南時務學堂學約》:“非有堅定之力,則一經挫折,心灰意冷。” |
銷聲匿跡 | 宋 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第11卷:“然畏穎川知之,遂旅游資中郡,銷聲斂跡,惟恐人知。” |
斗唇合舌 | 南唐·劉崇遠《金華子雜編》卷上:“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,而更學斗唇合舌。” |
舉賢任能 | 《禮記 大傳》:“三曰舉賢,四曰使能。” |
溢于言表 | 明 朱舜水《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》:“來書十讀,不忍釋手,真摯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 |
民不畏 | 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 ,奈何以 懼之。” |
千絲萬縷 | 宋 辛棄疾《蝶戀花》:“會少離多看兩鬢。萬縷千絲,何況新來病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