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是

詞語解釋
自是[ zì shì ]
⒈ ?自然是。
例眾人見他如此無禮,自是憤憤不平。
英naturally; of course;
⒉ ?自以為是。
例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——《老子》
英self-conceited;
⒊ ?從此。
英from now on; from then on; henceforth; thereupon;
引證解釋
⒈ ?自以為是。
引《老子》:“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人以自是,反以相誹。”
唐 韓愈 《伯夷頌》:“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。”
清 孫嘉淦 《三習一弊疏》:“驕泰即自是之謂也。”
⒉ ?自然是;原來是。
引唐 杜甫 《古柏行》:“扶持自是神明力,正直原因造化功。”
唐 李商隱 《咸陽》詩:“自是當時天帝醉,不關 秦 地有山河。”
宋 陸游 《讀近人詩》詩:“琢琱自是文章病,奇險尤傷氣骨多。”
董必武 《吊趙一曼烈士》詩:“自是 中華 好兒女, 珠河 血跡史千秋。”
⒊ ?從此。
引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自是荒服者不至。”
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自是之后,言《詩》於 魯 則 申培公,於 齊 則 轅固生,於 燕 則 韓太傅。”
《北史·后妃傳上·魏宣武靈皇后胡氏》:“自是朝政疏緩,威恩不立,天下牧守,所在貪惏。”
宋 蘇軾 《代張方平諫用兵書》:“自是師行三十餘年, 者無數。”
⒋ ?猶只是。
引唐 崔涂 《春夕旅懷》詩:“自是不歸歸便得,五湖煙景有誰爭?”
國語辭典
自是[ zì shì ]
⒈ ?自以為是。
引《老子·第二四章》:「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」
⒉ ?從此。
引《文選·曹冏·六代論》:「自是之后,齊分為七,趙分為六。」
《文選·任昉·王文憲集序》:「自是始有應務之跡,生民屬心矣。」
⒊ ?自然是。
引唐·杜甫〈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〉詩:「自是君身有仙骨,世人那得知其故。」
《紅樓夢·第一四回》:「鳳姐見昭兒回來,因當著人未及細問賈璉,心中自是記掛。」
分字解釋
※ "自是"的意思解釋、自是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。
造句
1.伶瓏自是應了,隨想隨說,二夫人聽得津津有味,邵夫子在一旁微笑不語,偶爾品一口香茶,怡然自樂。
2.常朝議政,皇太子昂然直入,并且揚言要誅 說話的言官大臣……群臣自是一片嘩然。
3.他倆就像方枘圓鑿,自是格格不入。
4., 我兒,你可知你出生之時,云游的瘋道士說你有帝王之相,日后定能安邦定國,為父自是不信那些神鬼之說。
5.不貪財,不失信,不自是,有此三省,自然人皆敬重。曾國藩
6.啟稟陛下,劉乾出身西域,心中自然對西域感情最深,并且西域本身實力在眾學院就名列前茅,加上雄厚的底蘊,完備的教學系統,對于初學者自是大有裨益。
7.廬山的風,自是風,不挾灰,也不帶塵。它撫摸著行人的皮膚,不熱亦不冷,稍微有點涼絲絲的,總像是北國的秋風。尤其是當人漫步林中,最能感覺到它的輕柔、潔凈、清爽、沁人心脾,梳人靈魂。
8.玉液珠膠,雪腴霜膩,吹氣勝蘭,沁入肺腑,自是天供。或用鶴觴花露入甑蒸之,以熱妙;或用豆粉攙和,漉之成腐,以冷妙;或煎酥,或作皮,或縛餅,或酒凝,或鹽腌,或醋捉,無不佳妙。張岱
9.當天晚上,王強摟著懷里的小雪,只覺性致盎然,瞧著懷中佳人,別有風味,自是免不了一番纏綿。
10.一百零七、朱慈?R自是一個太監也沒有要,不僅如此,連那些扛旗打幡的守備皇城的親衛禁軍他一個都沒要,此輩世代儀衛,除了擺樣子,論起真實本事,怕是連太監也不如了。
相關詞語
- shuō shì說是
- jiù shì就是
- zì jí自及
- zì bào zì qì自暴自棄
- zì zhǔ自主
- zì zhuàn自傳
- yìng shì應是
- zì xìng自性
- zhān zhān zì xǐ沾沾自喜
- fán shì凡是
- zì dòng cí自動詞
- shì fǒu是否
- huò shì或是
- zì zuò zì shòu自作自受
- zì mìng qīng gāo自命清高
- zì mìng自命
- nán nán zì yǔ喃喃自語
- shì yǐ是以
- rú shì如是
- shì chù是處
- zì dǎ自打
- zì rán ér rán自然而然
- shí shì qiú shì實事求是
- zì qī qī rén自欺欺人
- zì lǐ自理
- zì jiā自家
- bú shì不是
- tóu tóu shì dào頭頭是道
- hái shì還是
- zì wù wù rén自誤誤人
- dàn shì但是
- shuí shì zuì kě ài de rén誰是最可愛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