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革裹尸的成語故事

拼音mǎ gé guǒ shī
基本解釋革:皮;皮革;裹:包。用馬皮將 包起來。形容英雄戰 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。
出處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 于邊野,以馬革裹尸還葬耳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
馬革裹尸的典故
馬援是東漢名將。他年輕時當官。有一次,他放走了一個囚犯。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。
漢光武帝時,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屢建戰功。光武帝封他為“伏波將軍”。
不久,“威武將軍”劉尚在貴州陣亡。消息傳來,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。馬援年過花甲,卻自愿請求出征。他說:“好男兒為國遠征,以馬革裹尸還葬!”他出兵貴州,勇挫敵兵,后來不幸病 在戰場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馬革裹尸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落落大方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69回:“杜雍卻不推辭,將通身換了,更覺落落大方。” |
音信杳無 | 明·吾邱瑞《運甓記·剪發延賓》:“盼前程音信杳無。” |
條條大路通羅馬 | 艾煊《大江風雷》第五部:“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,就打斷了她的話,說:‘條條大路通羅馬。’” |
有兩下子 | 歐陽山《三家巷》:“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。” |
嚴陣以待 | 宋 司馬光《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》:“甲辰,帝親勒六軍,嚴陣以待之。” |
余波未平 | |
歇斯底里 | 茅盾《嚴霜下的夢》:“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,我仿佛看見許多狼,張開了鋸樣的尖嘴,在撕碎美麗的身體。” |
陳言務去 | 唐 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惟陳言之務去,戛戛乎其難哉!” |
動蕩不定 | 陶菊隱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》第77章:“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,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。” |
疙里疙瘩 | 清·郭小亭《濟公全傳》第五回:“滋著一臉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領,腰系絲絳,疙里疙瘩,光著兩只腳,拖一雙破草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