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其三昧的成語故事

拼音dé qí sān mèi
基本解釋三昧:梵語,意為正定。排除一切雜念,使心神平靜,專心致志,達到悟境。引申為訣竅或精義。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,熟知精義。
出處宋·蘇軾《又贈老謙》:“瀉湯舊得茶三昧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得其三昧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得其三昧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不聲不響 | 茅盾《子夜》十一:“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,那一定是失敗者。” |
服低做小 | 元·李文蔚《圯橋進履》第二折:“我又索含容折節,屈脊躬身,伏低做小,跪膝在塵埃。” |
勤儉節約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一章:“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,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。” |
水至清則無魚 | 西漢 戴圣《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》:“故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” |
慘不忍睹 | 清 黃小配《洪秀全演義》:“尸首堆積,慘不忍睹。” |
旦夕之間 | 漢·無名氏《焦仲卿妻》:“蒲葦一時紉,便作旦夕間。” |
吸血鬼 | |
富貴驕人 | 《陳書 魯悉達傳》:“悉達雖仗義任俠,不以富貴驕人。” |
患難與共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》:“越王為人長頸鳥喙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” |
天昏地暗 | 唐 韓愈《龍移》:“天昏地黑蛟龍移,雷驚電激雄雌隨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