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足輕重的成語故事

拼音jǔ zú qīng zhòng
基本解釋一挪動腳;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。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;只要稍微偏向一方;就會打破均勢。比喻地位極其重要;足以左右全局。
出處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方蜀漢相攻,權在將軍,舉足左右,便有輕重。”
舉足輕重的典故
東漢時期,有個將軍叫竇融。新莽末年,為將軍,后來投降劉玄,擔任張掖屬國都尉。劉玄敗亡以后,他聯合酒泉、
敦煌等五郡,割據河西,號稱河西五郡大將軍,勢力很大。
漢光武帝劉秀取得政權后,中原的局勢越來越穩定,竇融便想歸歸附劉秀。于是他派長史劉鈞攜帶珍寶拜見劉秀。劉秀
很高興地接受了請求,并封竇融為涼州牧,賞賜貢黃金二百斤,還給竇融寫了一封信,分析了當時政治、軍事形勢,肯定竇
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績。信中說,除朝廷和竇融之外,還有益州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器,他們都野心勃勃,想稱王稱霸。在
此形勢下,竇融的地位舉足輕重,對統一全國起著關鍵作用。
竇融接到光武帝的信后,表示一心一意歸順朝廷/后來,他率兵協助朝廷,平定了隗器的叛亂,又滅掉了公孫述。因此,劉秀封他為安豐侯,讓他擔任大司空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舉足輕重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期頤之壽 | 《南齊書·禇炫傳》:“使淵作中書郎而 ,不當是一名士邪!名德不昌,遂令有期頤之壽。” |
支支吾吾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五回:“我既這等苦苦相問,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,怎么問了半日,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?” |
光前耀后 | 元·亢文苑《一枝花·為玉葉兒作》:“大丈夫崢嶸恁時候,扶湯佐周,光前耀后,直教萬古清名長不朽。” |
多謀善慮 | 清·李漁《凰求鳳·畫策》:“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,何不替我籌度一番,行了這個方便也好。” |
物腐蟲生 | 宋 蘇軾《范增論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讒入之。” |
逢人只說三分話 | 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1卷:“如今俗語云,逢人只說三分話,只此便是不忠。” |
生龍活虎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95卷:“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,更把捉不得。” |
男女授受不親 | 戰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男女授受不親,禮也。” |
不僧不俗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》:“倘一時沒眼色,配著個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,豈不誤了終身?” |
疙里疙瘩 | 清·郭小亭《濟公全傳》第五回:“滋著一臉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領,腰系絲絳,疙里疙瘩,光著兩只腳,拖一雙破草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