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耳忘家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見“國而忘家”。
出處漢·賈誼《陳政事疏》:“故化成俗定,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,國耳忘家,公耳忘私。”
例子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,國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茍就,害不茍去,唯義所生。”
基礎信息
拼音guó ěr wàng jiā
注音ㄍㄨㄛˊ ㄦˇ ㄨㄤˋ ㄐ一ㄚ
繁體國耳忘家
感情國耳忘家是中性詞。
用法作謂語、定語;指人愛國。
近義詞國耳忘家,公耳忘私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反唇相稽(意思解釋)
- 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(意思解釋)
- 付之一炬(意思解釋)
- 苦思冥想(意思解釋)
- 肝膽過人(意思解釋)
- 取而代之(意思解釋)
- 學而不厭(意思解釋)
- 營私舞弊(意思解釋)
- 過而能改(意思解釋)
- 目不斜視(意思解釋)
- 定國安邦(意思解釋)
- 牛刀小試(意思解釋)
- 風虎云龍(意思解釋)
- 風情月意(意思解釋)
- 人面狗心(意思解釋)
- 散言碎語(意思解釋)
- 快人快語(意思解釋)
- 空腹高心(意思解釋)
- 樂以忘憂(意思解釋)
- 為虎作倀(意思解釋)
- 惹是生非(意思解釋)
- 張徨失措(意思解釋)
- 服氣吞露(意思解釋)
- 倒載干戈(意思解釋)
- 牛衣對泣(意思解釋)
- 牛頭不對馬嘴(意思解釋)
- 聲色狗馬(意思解釋)
- 雙管齊下(意思解釋)
※ 國耳忘家的意思解釋、國耳忘家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提供。
相關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初生之犢不畏虎 |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,無所畏懼。 |
新仇舊恨 | 新仇加舊恨。形容仇恨深。 |
翻箱倒柜 | 把箱子柜子都倒過來;形容徹底搜尋查看。也比喻無保留地拿出自己的東西。 |
鑒影度形 | 觀察揣度人的形跡。 |
胸有成竹 |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。現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;有打算或有把握。成:完全的。 |
半吊子 | 膚淺的人。形容不通情理,說話隨便,舉止不沉穩的人。 |
到此為止 | 以這里為界限。 |
東扶西倒 | 從這邊扶起,卻又倒向那邊。比喻顧此失彼。也形容壞習氣太多,糾正了這一點,那一點又冒頭了。 |
百無一是 | 是:對的;正確的。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。 |
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 | 淡泊:恬淡寡欲;寧靜:安寧恬靜;致:達到。不追求名利,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;心情平穩沉著,才可有所作為。 |
定國安邦 | 邦:國家。治理和保衛國家,使國家安定穩固。 |
珠還合浦 | 合浦:漢代郡名,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。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。 |
立地書櫥 | 比喻人讀書多,學識文博。 |
聰明才智 | 聰明:耳聰目明。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。 |
忙不擇價 | 匆忙中售貨要不了好價錢。 |
胡支扯葉 | 見“胡枝扯葉”。 |
踵武前賢 | 踵:腳跟。武:足跡。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。比喻效法前人。 |
苦口婆心 | 苦口:不厭其煩地反復勸說與開導;婆心:老婆婆的心腸;指好意、善意。好心好意;不厭其煩地勸說或開導。形容耐心懇切地再三規勸。 |
了如指掌 | 了:了解;清楚。指掌:指手掌里的東西。形容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;給人看一樣。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。 |
呼風喚雨 |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廣大;可以呼喚風雨。現多比喻人民群眾具有改造、支配自然的力量。有時也用以形容壞人的煽動。 |
人盡其才 | 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才能。盡:全部用出。 |
忘乎所以 |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度;作出不適宜的舉動。乎:古漢語虛詞;無詞匯意義;所以:指原來應有的態度或行為。 |
昏聵無能 | 昏:眼睛看不清楚;聵:耳朵聽不清楚。眼花耳聾,沒有能力。比喻頭腦糊涂,沒有能力,分不清是非。 |
光怪陸離 | 光怪:奇異的光彩;陸離:色彩繁雜。形容奇形怪狀;五顏六色。也形容事物離奇多變。 |
材優干濟 | 指才能優異,有干練的辦事能力。 |
拆東墻補西墻 | 拆倒東邊的墻,以修補西邊的墻。比喻臨時勉強應付。亦比喻臨時救急,不是根本辦法。 |
無微不至 | 微:細微;至:到。形容關懷、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。 |
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| 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