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的成語故事

拼音shí bù yàn jīng,kuài bù yàn xì
基本解釋厭:滿足;膾:細切的肉。糧食舂得越精越好,肉切得越細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。
出處先秦 孔子《論語 鄉黨》:“齋必變食,居必遷坐。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”
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的典故
春秋時期,被人們稱為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”的孔子,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,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糧食陳舊或變味,魚肉不新鮮了,他都不吃。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面的數量,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離心離德 | 《尚書 泰誓中》:“受有億兆夷人,離心離德;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結黨營私 | 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戊申封事》:“宰相植黨營私,孤負任使。” |
拂袖而去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第12卷:“師云:‘侍者收取。’明拂袖而去。” |
廢書而嘆 | 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太史公曰:余讀《孟子》書,至梁惠王問‘何以利吾國’,未嘗不廢書而嘆也。” |
囊螢照雪 | 《晉書·車胤傳》:“車胤恭勤不倦,博學多通,家貧不常得油,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,以夜繼日焉。” |
倒冠落佩 | 唐·杜牧《晚晴賦》:“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,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。” |
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| 清·張岱《與祁世培》:“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,緬焉呈面,公姑具眼,是妍是丑,其必有以區別之也。” |
見危致命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士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。” |
風和日麗 | 清 吳趼人《痛史》:“是日風和日麗,眾多官員,都來祭奠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