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筆勾銷的成語故事

拼音yī bǐ gōu xiāo
基本解釋勾銷:取消;抹掉。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;表示事情已經了結或取消。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;一概不計較。
出處宋 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錄》第七卷:“公取班簿,視不才監司,每見一人姓名,一筆勾之。”
一筆勾銷的典故
范仲淹,字希文,吳縣(今蘇州市)人。他出生于貧苦人家,兩歲時,父親就 了,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,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,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。由于是母親從范家帶過來的,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,但是年幼的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。
范仲淹刻苦好學,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,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公元1011年),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,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(今河南商丘),進入應天書院攻讀。求學期間,他廢寢忘食,晝夜苦讀,從不浪費分秒時間,一連幾年都是這樣。由于生活日益貧困,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,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。范仲淹有個同學是南都留守的兒子,對范仲淹勤奮苦學的精神相當欽佩,就告訴他的父親。留守聽了很是感動,讓他的兒子帶些好酒好菜送給范仲淹。盛情難卻,范仲淹只得收下。可是他并沒有去享受這頓美餐,而是任由這些食物放在那里直至腐爛。留守的兒子很不解,就去問范仲淹為什么這樣做。范仲淹說:“我對令尊的美意心存感激,只是我喝粥已成習慣,并不覺得苦;如果我現在就貪圖美味,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苦呢!”
有志者,事竟成。四年后,范仲淹高中進士,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,他回家把母親接來,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。
宋仁宗康定元年(公元1040年),西夏進犯,邊關告急。范仲淹主動請纓,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。由于范仲淹治軍有方,愛撫士卒,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斗中,軍民一心,頻頻取得勝利。從此,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。在范仲淹的努力下,雙方正式議和。
由于抵御西夏有功,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,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。他聯合富弼、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,開始實行“新政”。
范仲淹推行“新政”雷厲風行,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。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,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,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毫不心慈手軟。當他發現有人“在其位,不謀其政”時,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,逐出官場,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。富弼對范仲淹素來恨敬重,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,不免有些擔心,便從旁勸阻說:“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,可是這樣一來,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!”范仲淹 釘截鐵地回答道:“他一家人哭,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,讓千家萬戶悲哭要好得多吧!”
遺憾的是,由于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,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,不到一年便夭折了。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一筆勾銷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燈蛾撲火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7回:“這賊配軍卻不是作 ,倒來戲弄老娘!正是燈蛾撲火,惹焰燒身。” |
自拔來歸 | 《新唐書 李勣傳》:“三年,自拔來歸,從秦王伐東都,戰有功。” |
患難與共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》:“越王為人長頸鳥喙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” |
荒淫無恥 | 徐遲《狂歡之夜》:“在這座最莊嚴的城中,卻有著一群荒淫無恥的,丑態百出的,傷天害理的,窮兇極惡的衣冠禽獸。” |
費盡心機 | 宋 戴復古《石屏集 論詩絕句》:“有時勿得驚人句,費盡心機做不成。” |
陳言務去 | 唐 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惟陳言之務去,戛戛乎其難哉!” |
神出鬼入 | 《淮南子 兵略訓》:“善者之動也,神出而鬼行。” |
雄心壯志 | 宋 歐陽修《蘇才翁挽詩二首》:“柳岸撫柩送歸船,雄心壯志兩崢嶸,誰謂中年志不成。” |
飛檐走壁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26回:“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飛檐走壁的賊。” |
行不顧言 | 戰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” |